新街口物联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围棋入门基本知识 > 围棋百科 > 正文

目录

1,描写终南山的诗句

描写终南山的诗句

《终南山》
作者: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我觉得颈联不错,提问者可自行参考下列赏析:诗歌的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 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2,描写终南山山的诗词

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2. 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3.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 答张五弟
---唐.王维

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
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
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

5.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6. 答裴迪忆终南山
---唐.王维

渺渺寒流广,苍苍秋雨晦。
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7. 初贬官过望秦岭
---唐.白居易

草草辞家忧后事,迟迟去国问前途。
望秦岭上回头立,无限秋风吹白须。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8. 蓝桥驿见元九诗
---唐.白居易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9. 送武士曹归蜀
---唐.白居易

花落鸟嘤嘤,南归称野情。月宜秦岭宿,春好蜀江行。
乡路通云栈,郊扉近锦城。乌台陟冈送,人羡别时荣。


10. 山石榴寄元九
------唐.白居易

山石榴,一名山踯躅,一名杜鹃花,杜鹃啼时花扑扑。

九江三月杜鹃来,一声催得一枝开。
江城上佐闲无事,山下劚得厅前栽。
烂熳一阑十八树,根株有数花无数。
千房万叶一时新,嫩紫殷红鲜麹尘。
泪痕裛损燕支脸,剪刀裁破红绡巾。
谪仙初堕愁在世,姹女新嫁娇泥春。
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人。
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
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
奇芳绝艳别者谁,通州迁客元拾遗。
拾遗初贬江陵去,去时正值青春暮。
商山秦岭愁杀君,山石榴花红夹路。
题诗报我何所云,苦云色似石榴裙。
当时丛畔唯思我,今日阑前只忆君。
忆君不见坐销落,日西风起红纷纷。


11. 送王处士
---唐.白居易

王门岂无酒,侯门岂无肉。主人贵且骄,待客礼步足。
望尘而拜者,朝夕走碌碌。王生独拂衣,遐举如云鹄。
宁归白云外,饮水卧空谷。不能随众人,敛手低眉目。
扣门与我别,沽酒留君宿。好去采薇人,终南山正绿。

12. 朝归书寄元八
---唐.白居易

进入阁前拜,退就廊下餐。归来昭国里,人卧马歇鞍。
却睡至日午,起坐心浩然。况当好时节,雨后清和天。
柿树绿阴合,王家庭院宽。瓶中户县酒,墙上终南山。
独眠仍独坐,开衿当风前。禅僧与诗客,次第来相看。
要语连夜语,须眠终日眠。除非奉朝谒,此外无别牵。
年长身且健,官贫心甚安。幸无急病痛,不至苦饥寒。
自此聊以适,外缘不能干。唯应静者信,难为动者言。
台中元侍御,早晚作郎官。未作郎官际,无人相伴闲。

13. 南湖晚秋
---唐.白居易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但惜秋风多,衰荷半倾倒。
手攀青枫树,足踏黄芦草。惨淡老荣颜,冷落秋怀抱。
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万里何时来,烟波白浩浩。

14. 答崔十八
---唐.白居易

劳将白叟比黄公,今古由来事不同。
我有商山君未见,清泉白石在胸中。

15. 雨夜赠元十八
---唐.白居易

卑湿沙头宅,连阴雨夜天。共听檐溜滴,心事两悠然。
把酒循环饮,移床曲尺眠。莫言非故旧,相识已三年。


16. 宿紫阁山北村
---唐.白居易

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
举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紫衣挟刀斧,草草十余人。
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飧。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
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
口称采造家,身属神策军。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

17.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唐.杜甫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18. 阆州奉送二十四舅使自京赴任青城
---唐.杜甫

闻道王乔舄,名因太史传。如何碧鸡使,把诏紫微天。
秦岭愁回马,涪江醉泛船。青城漫污杂,吾舅意凄然。

19. 渼陂西南台
---唐.杜甫

高台面苍陂,六月风日冷。蒹葭离披去,天水相与永。
怀新目似击,接要心已领。仿像识鲛人,空蒙辨鱼艇。
错磨终南翠,颠倒白阁影。崷崒增光辉,乘陵惜俄顷。
劳生愧严郑,外物慕张邴。世复轻骅骝,吾甘杂蛙黾。
知归俗可忽,取适事莫并。身退岂待官,老来苦便静。
况资菱芡足,庶结茅茨迥。从此具扁舟,弥年逐清景。


20. 城西陂泛舟(即渼陂)
---唐.杜甫

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
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
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21. 君子有所思行
---唐.李白

紫阁连终南,青冥天倪色。凭崖望咸阳,宫阙罗北极。
万井惊画出,九衢如弦直。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
朝野盛文物,衣冠何翕赩。厩马散连山,军容威绝域。
伊皋运元化,卫霍输筋力。歌钟乐未休,荣去老还逼。
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不散东海金,何争西飞匿。
无作牛山悲,恻怆泪沾臆。

(由于李白于唐天宝二年登紫阁峰,在《君子有所思行》中吟出了“紫阁连终南,青冥天倪色”的佳句,所以“紫阁青冥”也就成为户县十二景之一。)

22. 登太白峰
---唐.李白

西上太白峰, 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 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 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 何时复更还?

23.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唐.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24. 蜀道难
---唐.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土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7,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25. 望终南寄紫阁隐者
---唐.李白

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
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
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
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
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巘。

26.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悠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27. 送新安张少府归秦中
(一题作越中送人归秦中)
---孟浩然

试登秦岭望秦川,遥忆青门春可怜。
仲月送君从此去,瓜时须及邵平田。

28. 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归高冠东潭
---唐.岑参

昨夜云际宿,旦从西峰回。
不见林中僧,微雨潭上来。
诸峰皆青翠,秦岭独不开。
石鼓有时鸣,秦王安在哉。
东南云开处,突兀猕猴台。
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
喷壁四时雨,傍村终日雷。
北瞻长安道,日夕生尘埃。
若访张仲蔚,衡门满蒿莱。

3,关于樵夫的诗词

1、《渔歌子 樵夫四首》(元) 周巽 春山漠漠淡烟横。阴壑丁丁伐木声。啼鸟静,落花轻。看棋松下暮云。 2、《樵夫》(宋) 萧德藻 一担干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 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 3、《樵夫》(宋)陆游 酸涩涧边果,青红巖际花。 贪随狙狖去,风雨未还家。 4、《樵夫行》(宋)徐侨 晨征已输行者早,纷来敛避樵夫道。樵夫辛苦刈樵归,昏莫结束更起炊。 夜半出门星月暗,崎岖露草寒濡衣。入市博得升合粮,归来分与妻儿尝。 依前剥剥上山去,不住朝朝莫莫忙。樵夫樵夫休懊恼,世路艰难勤亦好。 蝗虫四起米价高,怜汝饥劳我未饱。我苦闲愁雪满颠,烹葵煮藜过年年。 5、《樵夫词》(清)朱景素 白云堆里捡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 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

4,月下樵夫出自谁的诗

终南山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也许是诗人流连于山中美景,误了下山,不得不留宿山中;也许是诗人兴致未尽,欲留宿山中,明日再游。但山高林深,人迹罕至,诗人四处寻找,终于,听到了樵夫砍柴的声音。诗人寻声辨向,发现了山涧那边的樵夫。于是,隔着山涧,诗人大声询问,樵夫口答手指。在诗的最后,诗人为无声的画面增添了樵夫砍柴的丁丁声、山涧流水的潺潺声,还有一问一答的唱和声,可谓画龙点睛之笔。

5,《终南山》作者简介

《终南山》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五律。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一,累官至给事中。安史乱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兼通音乐,工书画。存诗约四百首,有《王右丞集》。

6,《终南别业》这首诗的注音。。

《终南别业》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全诗注音如下: 中岁颇好道,zhōng suì pō hào dào, 晚家南山陲。wǎn jiā nán shān chuí。 兴来每独往,xìng lái měi dú wǎng, 胜事空自知。shēng shì kōng zì zhī。 行到水穷处,xíng dào shuǐ qióng chù, 坐看云起时。zuò kàn yún qǐ shí。 偶然值林叟,ǒu rán zhí lín sǒu, 谈笑无还期。tán xiào wú huán qī。 白话文意思是: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此诗大约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之后,是王维晚年的作品。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诗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次句写山林的生活自在无比,兴致来临之际,每每独往山中信步闲走,那快意自在的感受只有诗人自己能心领神会。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即言“胜事”。在山间信步闲走,不知不觉中,已到了溪水尽头,似乎再无路可走,但诗人却感到眼前一片开阔,于是,索性坐下,看天上的风起云涌。一切是那样的自然,山间流水、白云,无不引发作者无尽的兴致,足见其悠闲自在。 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

7,终南山的古诗带拼音中国故事中国拼音

终南山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
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8,结合王维的《终南山》,理解其诗歌“诗中有画”的特征。

译:

巍巍的太乙山高接天都星,山连着山一直蜿蜓到海边。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赏析: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孕。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 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 的位置。 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9,王维 终南山 诗中有画的特点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 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10,王维的《终南山》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蕴。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1、全诗:《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2、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盛唐诗人的代表,创造了水墨出水画派,有“诗佛”之称。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擅书画,亦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王摩诘文集》等行世。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3、作者相关经历: 公元701年,生于蒲州(今运城永济市)。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三年, 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次年又迁监察御史。开元二十五年奉命出塞,为 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此后半官半隐居。 安史之乱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因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终尚书右丞。

11,王维的终南山的写作背景

王维开元二十九年曾隐于终南山,本篇大约作于此时,表现的是一种隐逸情怀。

王维是一个思想矛盾十分尖锐的诗人。唐朝盛行的儒、释、道三大思想流派的观点主张都在他的身上找到影子,它们对王维一生的影响可深至极,而佛教思想更为尤甚。

他本身很聪慧也很早就入仕,但是他在公元765年曾被攻陷长安的安禄山叛军所俘,此事件对他影响很大,情绪也很消沉。他一直都是很矛盾的。

简而言之,就是他想真正归隐,但又无法做到,于是很茫然。出世入世都两难。所以他只好“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了。

就这样,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