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同仇敌忾是何意·出自于哪?
“同仇敌忾”这个典故,最早见于《诗经》,意思是指共同一致地对敌人抱着仇恨和愤怒的情绪。由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专著,所以这个典故本身并没有故事。它是春秋时秦军中非常流行的一首从军歌,歌名叫《无衣》。公元前623年,卫国的亚卿宁俞出使鲁国时说过“敌王所忾,而献其功”。这句话是“同仇敌忾”的典源,但把“同仇”与“敌忾”合为成语则是在公元前506年。
当时,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率吴国的军队攻破楚国的都城后,掘开楚平王的墓,刨出尸首,用钢鞭把楚平王的尸首打得稀烂,这就是“伍员鞭尸”的典故。伍子胥还不解恨,又要找楚平王的儿子楚昭王讨还血债。
伍子胥有个好友叫申包胥,他给伍子胥捎信说:“物极必反,你适可而止吧!”伍子胥不听,回信说,为报杀父之仇,就顾不得楚国了。申包胥长叹说:“子胥要灭楚,我岂能坐视不救!”
申包胥知道楚平王夫人是秦哀公的女儿,秦、楚两国有甥舅之亲,所以决定到秦国求救。
申包胥到秦国后,对秦哀公说:“吴若灭楚,便会进一步攻秦,请赶快派兵解救楚国。”秦哀公任凭申包胥怎么说,就是不表态。
秦哀公让申包胥先住下再慢慢计议。谁知这申包胥就站在宫廷之中,日夜号哭,他不脱衣,不睡觉,不吃不喝,哭了七天七夜。
秦哀公大为感动,就亲自前去安慰申包胥,并唱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长矛,与子同仇。……”
申包胥知道这是当时秦军中的流行歌曲,是一首从军歌,其歌词大意是说:有衣同穿,有仇同报,整修武器,准备打仗。他知道秦哀公唱这首歌的意思是同意发兵,便三叩九拜,恢复了饮食。
申包胥终于请得秦兵,挽救了楚国。自从申包胥号哭秦廷后,“与子同仇”便被当时的人们称道。后人用“同仇敌忾”表达共同一致对敌斗争的决心。
2,同仇敌忾意思是什么?
同仇敌忾意思是抱着无比仇恨和愤怒共同一致地对付敌人。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tóng chóu dí kài。 各词解释如下: 同仇:共同对敌; 敌 :对抗,抵拒; 忾 :愤怒。 其中 同仇 出处为《诗经·秦风·无衣》; 敌忾 出处为《左传·文公四年》。 而同仇敌忾则出自于鲁迅的《且介亭杂文二集·五论“文人相轻”—明术》:“因为读者大众的对于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评”或“批判”者同仇敌忾的。” 例句: 1、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战文化,无论就其对激发国人爱国热情、凝聚国人同仇敌忾所起的巨大作用来说,还是就其对后来的重大影响来说,都是卓着的。 2、知道对方公司如此不讲理后,同仁无不同仇敌忾,发誓一定要用业绩打垮对方。 3、虽然这些群落之间摩擦不断,争斗频仍,但语言和文化使他们始终是一个民族,他们也总是同仇敌忾。 扩展资料 1、同仇敌忾近义词: 戮力同心 [ lù lì tóng xīn ] 【解释】:戮力:并力;同心:齐心。齐心合力。 【出自】: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墨子的《墨子·尚贤》: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 【译文】:和他齐心协力,进而治理好天下。 【示例】:情况既已至此,大家只有勠力同心,才能渡过难关。 2、同仇敌忾反义词: 同室操戈 [ tóng shì cāo gē ] 【解释】:同室:一家,指自己人;操:拿起;戈:古代的兵器。自家人动刀枪。指兄弟争吵。泛指内部斗争。 【出自】: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郑玄传》:“康成入我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译文】:康成你来我家是想拿我的矛来攻打我的吗? 【示例】:你们同室操戈的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同仇敌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