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古代里,主子们是怎么惩罚下人的;
罚打,罚钱,罚劳作。 如明朝宫女。宫女稍有违规者,将被处以“墩锁”、“提铃”和“板著”。 墩锁。听这名字大家应该都会猜到,这肯定会和锁有一定的关系。 这种刑罚极为惨烈,首先是将犯了事的宫女锁在一直不大不小的木箱子里,把她的四肢顺着箱子的四个角拉出来,再将箱子锁上,她的四肢就会刚好卡在那一点点狭小的缝隙中。 这样一来,整个人几乎就是一个四脚朝天的样子,全身上下完全使不上一点力气。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手脚会非常麻,血液不流通,严重一点的很有可能就会在这个姿势中死去。 “提铃”就是受罚宫女每夜明宫乾清宫门到日精门、月华门,然后回到乾清宫前。徐行正步,风雨无阻,高唱天下太平,声缓而长,与铃声相应。 “板著”就是受罚宫女面向北方立定,弯腰伸出双臂来,用手扳住两脚。不许身体弯曲,一直要持续一个时辰,即两个小时左右,一般情况是受罚宫女头晕目眩,僵仆卧地,甚有呕吐成疾,乃至殒命的。 扩展资料: 清宫里还有一条规矩,就是处罚嫔妃、宫女的时候,可以把她们打死,但绝对不可以打脸。“打人不打脸”,这是老祖宗传下的规矩。 不能打女人脸,因为宫里女人的脸是给皇上看的,脸打坏了,皇上看了叫“惊驾”,那罪过可是不小,谁打的谁就得倒霉。 同时,打脸也被认为是对人格的污辱,嫔妃虽有错,但人格尚存,所以不可以打脸。晚清的时候,慈禧曾让人打珍妃的脸。这是慈禧故意而为之,就是为了羞辱珍妃。 正因为清宫里有“打人不打脸”的规矩,后来这规矩传到了民间,成了一种民俗。不仅在中国,就是在外国都有“打人不打脸”的习俗,这种习俗,体现着人格尊重的深意。 打脸,即打嘴巴,是对人的一种极大污辱。而现在的一个年轻情侣,打起架来动不动就打脸,让人看着非常难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宫女制度
2,红楼人物一百问之四十二:王熙凤身边的彩明是丫头还是小子?(第十四回)
(第十四回) 一个人物是男是女,是丫头是小子,按说并不难区分。但彩明这个人物比较特殊,从脂批开始就有争论。也难怪,“彩明”这两个字,前一个字像是女孩的名字,后一个字又像是男孩的名字;况且,写《红楼梦》那个时候,还没有创造“她”这个字,不管男女都一律用“他”字。对于彩明的性别,当年的批注有两个不同的说法。早一点的说法是:“宁府如此大家,阿凤如此身份,岂有使贴身丫头与家里男人答话交事之理呢?此作者忽略之处。”晚一点的说法是:“凤姐用彩明,因自己识字不多,且彩明系未冠之童。”“彩明系未冠小童,阿凤便于出入使令者。老兄并未前后看明是男是女,乱加批驳,可笑!”显然,前一个说法认为彩明是丫头,后一个说法认为彩明是小子。他们谁说的更有道理? 实际上,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主要的是和女人打交道。这在书中有多处交代。贾珍为什么要请王熙凤来协理?因尤氏犯了旧疾,不能料理事务,惟恐各诰命来往,亏了礼数,怕人笑话。贾珍在向邢、王二夫人和王熙凤当面请求时,就明确地说:“如今孙子媳妇没了,侄儿媳妇偏又病倒,我看里头着实不成个体统。怎么屈尊大妹妹一个月在这里料理料理,我就放心了。”王熙凤一上任,就找来升家的要花名册,把宁国府中的婆娘媳妇聚到一起,一个一个地唤来看视,然后一班一班地分派活计。这里说的都是女的。其中迎送亲客上的一个人因为迟到被打了二十大板,当然也是女的。书中还写到,王熙凤插空办荣国府的事,先后为王兴家的、张材家的等人支领钱物,也都是女的。当然,也不会不同男人打交道,王熙凤命人打了迟到的人二十大板后,就掷下宁国府对牌出去,说与都总管来升,革去那个人一月银米。但基本上还是与女人打交道。彩明这个人在第七回已经出现过一次,那是薛姨妈给王熙凤送了四枝宫花,平儿打发彩明转送给秦可卿两枝。这也是与女人打交道。按照前一个批书人的逻辑,彩明如果是个丫头,并没有什么不对,不能说是作者的疏忽。 后头的批书人看出与之打交道的主要是女人,因此反复强调彩明是个“未冠小童”,意思就是:一个未成年的小男孩,同女人打交道有什么不可以?认为彩明是个“未冠小童”,具体理由是两个:一是王熙凤“识字不多”,二是“便于出入使令”。其实识字多寡,既不能判断是主子还是奴才,也无法肯定是男还是女。彩明是奴才,识字多;王熙凤是主子,识字少。大观园里的女儿们,识字多;薛蟠是个男的,识字少。当然,相对来说,奴才中的小子可能比丫头识字的机会多一些。“便于出入使令”,倒是一个重要的理由。这在书的后面,还有一些能够进一步说明问题的描写。比如,第四十五回说到,赖嬷嬷的孙子当了县官,王熙凤打发彩明到赖家赏东西。这一回还说到,王熙凤过生日,娘家来人送礼,周瑞之子醉酒误事,王熙凤打发彩明去说他。这些事都像是小子干的,而不大像是丫头干的。特别是赖嬷嬷在王熙凤面前提到彩明送东西时,亲昵地称彩明为“彩哥儿”。当然,称“哥儿”也不意味着一定是男的,王熙凤就叫“凤哥儿”,贾巧姐就叫“巧哥儿”。但赖嬷嬷所说的“彩哥儿”,小子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彩明是男是女,是丫头是小子,其实并不重要。如果一定要区分一下,那后头的批书人说的可能更有道理。不过,这里倒生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未冠之童”,虽说还未成年,恐怕也是个大小伙子了。王熙凤的后面总跟一个大小伙子,成何体统?
3,红楼人物一百问之六十一:贾宝玉九月初二到水仙庵祭奠的是谁?(第四十三回)
(第四十三回) 贾宝玉九月初二到水仙庵祭奠的是谁,书中没有明确交代,但是我们都会读出,他祭奠的是屈死的丫头金钏。 九月初二是王熙凤的生日,这一天由贾母挑头,贾府上上下下不分主仆凑了分子(共一百五十两有零,后返还了一些,但仍有相当的数量),请戏班,办酒席。这一天又是海棠诗社成立后的第一个正经社日。可是一大早,贾宝玉没有向任何人告假,偷偷地带着茗烟骑马出城去了。他留给大丫头袭人和大仆人李贵的一句话是:到北静王府去探丧。实际上,北静王府并没有死人,这是他临时编的瞎话。那么他出城干什么去了呢?这只有他自己明白,连跟随他的亲信小厮茗烟都不知道。但是茗烟毕竟是茗烟,他一听说要预备香和炉炭,就猜出贾宝玉是要去祭奠什么人,而且是个女人,是个姑娘,是个丫头。因此他接连做了几件事情:一是选择了水仙庵,二是选择了井台旁,三是说了一大堆祭奠的话。他说:“我茗烟跟二爷这几年,二爷的心事我没有不知道的。只有今儿这一祭祀,没有告诉我,我也不敢问。只是这受祭的阴魂,虽不知名姓,想来自然是那人间有一,天上无双,极聪明极俊雅的一位姐姐妹妹了。”水仙庵是供奉洛神的,而洛神是一个女子淹死后成为水神的。洛神,井台,这祭奠的不就是投井而死的金钏吗?贾宝玉同茗烟赶回贾府时,在穿堂里看见了金钏的妹妹玉钏,她正在廊沿下默默地流泪。贾宝玉问她:“你猜我往那里去了?”这正说明他出城与金钏有关。对贾宝玉出城的目的猜出八九分的还有林黛玉。当时,戏台上正在演出《荆钗记》的《男祭》一折。王十朋的妻子以为丈夫另娶,投江自杀遇救;王十朋又以为妻子已死,到江边祭奠。林黛玉跟薛宝钗说:“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作什么!”这分明是说祭奠金钏不必非跑到水仙庵的井台旁去不可。最终揭开这个谜底的是贾琏趁王熙凤过生日,与鲍二家的私通,被王熙凤发现,几个人厮打在一起,殃及平儿,贾宝玉为平儿理妆,书中写的反映贾宝玉心理活动的一段话:“今日是金钏儿的生日,故一日不乐。不想落后闹出这件事来,竟得在平儿前稍尽片心,亦今生意中不想之乐也。”原来九月初二也是金钏的生日。怪不得玉钏在这一天默默地流泪。贾宝玉专门选择了这一天去祭奠金钏。两个人或几个人的生日相同,在书中不是仅此一例。但把金钏的生日与王熙凤的生日设计为一天,看来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一边是吃酒看戏,热闹非常;一边是井台凭吊,默默流泪。这不是一种鲜明的对照吗?金钏就是因为和贾宝玉说了几句亲密的话,而且客观地说还是由于贾宝玉的主动,跟了王夫人十来年的大丫头就被戴上“下作小娼妇”的帽子,不容分说地撵出去了。金钏的死是对贾府恶势力的无声的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