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是什么句式(董遇谈“三余”勤读)
- 2,什么叫做文言文
- 3,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文言文翻译
- 4,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是什么意思?
- 5,“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是什么意思?
- 6,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文言文翻译
1,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是什么句式(董遇谈“三余”勤读)
判断句。
判断句的标志:
1,“……者……也” :陈涉者,阳城人也。
2,“......,......也。”: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3,“......者,......。”: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者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是,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8,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2,什么叫做文言文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文学大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拓展资料: 文言文的常见虚词: 而:表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修饰、因果关系。且:相当于“啊” 何:什么;怎么样;哪里;多么;为什么;怎么;啊;通“呵”,喝问。若:如同,像 乎:表疑问;相当于“吗”;表感叹;表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啊”“呀” 。所:也 乃 :你,你的;他的;此,这;这样,如此。 其:他(的),她(的),它(的);其中;难道;怎么。 常见的虚词还有:也、则、以、者、因、之、为、于、兮、焉、与、莫等。
3,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文言文翻译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
董遇谈“三余”勤读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原文:
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4,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是什么意思?
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中空闲下来的时间;夜晚,不必下地劳动,这是一天中空闲下来的时间;雨天,不方便出门干活,也是空闲下来的时间。 出处:三国·鱼豢《魏略·董遇传》 原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董遇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中空闲下来的时间;夜晚,不必下地劳动,这是一天中空闲下来的时间;雨天,不方便出门干活,也是空闲下来的时间。” 本书评述 近人张鹏一《魏略辑本》谓鱼豢死于晋太康以后,则鱼豢入晋后还活了十六年以上,可知鱼豢不曾仕晋。看来,鱼豢是忠于曹魏而耻为晋臣者,故《魏略》叙事颇注重品节作风。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之书,以《魏略》为最多,《魏略》虽早已亡佚,但从裴注中尚可窥知其梗概。从《魏略》的内容和文字看,还是相当好的。 鱼豢是关中人,所以对西北的风土人情多有叙述,例如《三国志》卷30《东夷传》裴注引《魏略·西戎传》不仅能补陈书之缺,而且史料价值极为珍贵,被史家誉为“殊方记载,最为翔实”。
5,“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是什么意思?
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出自《董遇谈“三余”勤读》 原文: 有人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解译: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6,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文言文翻译
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中空闲下来的时间;夜晚,不必下地劳动,这是一天中空闲下来的时间;雨天,不方便出门干活,也是空闲下来的时间。 一、原文: 三国 鱼豢《魏略·董遇传》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二、译文: 遇,字季直。性格质朴,不善言辞但又好学。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傕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靠朋友将军段煨。董遇和哥哥收集捡拾野稻子卖钱维持生计,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儒家的书籍,一有空闲,就拿出来学习诵读,他哥哥嘲笑他,但董遇还是依旧读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为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有很深的见解,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这本书。有读书人想向他求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先读百遍吧”又说:“读了很多遍,自然就明白其中的意思了。” 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中空闲下来的时间;夜晚,不必下地劳动,这是一天中空闲下来的时间;雨天,不方便出门干活,也是空闲下来的时间。”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曹魏时,子弟入太学,多是为了避役,而在太学教授生徒的博士,也大都粗疏,学无根底。朝中公卿以下能执笔为文者也不到十人。鱼豢要叹息学术的坠落。鱼豢在《儒宗·董遇传》中介绍了董遇接受弟子的先决条件,即不论学习什么书,都“必当先读百遍”。他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二、本书评述 近人张鹏一《魏略辑本》谓鱼豢死于晋太康以后,则鱼豢入晋后还活了十六年以上,可知鱼豢不曾仕晋。看来,鱼豢是忠于曹魏而耻为晋臣者,故《魏略》叙事颇注重品节作风。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之书,以《魏略》为最多,《魏略》虽早已亡佚,但从裴注中尚可窥知其梗概。从《魏略》的内容和文字看,还是相当好的。 鱼豢是关中人,所以对西北的风土人情多有叙述,例如《三国志》卷30《东夷传》裴注引《魏略·西戎传》不仅能补陈书之缺,而且史料价值极为珍贵,被史家誉为“殊方记载,最为翔实”。